一生传奇名入史册
读书知理,观画识人.
每与少华先生大作坐面对,时见其林深谷幽,峰峦壁立,而常有凡人不可见之密境.虽有古法之为体,西法之为用,亦难掩其胸中之万壑,所以以为非传奇不可以谓之.辗转反侧,百思不得其解,偶与先生临泉品茗,坐而听其论道,方知其画作之传奇,不过是人生不同境遇的艺术关照而已.然其境遇,亦非传奇不可以谓之.
从私塾到浙美
先生黄发垂髫,承志蒙学之时,已然是新中国新近成立的1951年,不过,他进入的不是公立的义务教育小学,而是旧时江南盛行的私塾__吴门画派发端之地的苏州吴县唐家祠堂.主要学业是传统的中国画的启蒙.既然是传统的私塾学校,就免不了挨师傅的板子,就在这板子的威严与恐惧当中,少时的先生一遍一遍临背师傅师母给的画稿和芥子园画谱,一山一石一花一木,中规而有矩.师傅较慈悲,而师母的板子打的比较响,所以,现在少华先生能回忆起来的,只有师母那严厉的训斥和肿的握不起来的手指,而对于师傅的印象,已经模糊的无法描述.
板子厉害,学业自然不会马虎.在唐家祠堂学习的第七年,适逢上海举办书画大赛.因为是专门学堂,师傅送少华先生一干弟子的习作,以为开眼,不想恰是少华的作品在名家云集(那时的画展没有年龄之分)中名列前矛,获得优胜.正是这一次不经意的经历,成为少华先生一生与艺术结缘的发端,因为此后不久,17岁的少华被保送进入浙江美术学院(当时有保送制),开始了更为系统的美术学习生涯.
在学院中,少华先生主攻中国山水画.毕业前后在关照自己和先生们的作品中,少华先生很明显的感觉到自己艺术语言的匮乏,深感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仅靠学校的那一点基础是远远不够的,在山水画的创作领域,不深入到真山真水当中,不深历闲远绝境之地,是不会有自己的艺术风格的.
于是,一种热爱伴随着一股豪情,在22岁到28岁这个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少华把自己奉献给了自然,奉献给了传说中的高山远水.
生命历险
60年代的中国交通极端落后.外出写生,稍远一些的地方,完全靠步行.一块画板,几块干粮,半个月磨破一双布鞋是常有的事.不知疲倦中,他已走过武夷山和张家界.如果说开始时他的写生生涯还算顺利的话,那么,从进入秦巴山脉开始,他的旅途则更多的是历险和艰辛.
与大山打交道,年轻的少华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比如行囊中常备几斤盐巴和许多火柴.在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大山深处,一把盐和两盒火柴就能在山民家中吃上两顿包谷面糊糊还有诸如洋芋之类的主食.即便是这样,在没有山民居住的地方,还是要饿肚子,免不了用山桃野果来充饥.
横亘连绵于四川和陕西南部的秦巴山脉,沟大林深,有些风景的地方是没有路可以走的.而喜欢独行又偏偏青睐于冒险的少华更愿意到没有人烟的大山深处去探索发现.
73年8月的一天晚上,在野外一顶桐油布的小帐篷里宿营的吕少华刚入睡不久,山风陡然大做,顷刻间大雨倾盆,狂风裹着大雨竟将他的小帐篷和一条连铺带盖的军用毯吹的无影无踪.又惊又怕的他借着闪电的光亮本能的朝山下摸索,好不容易走到一处可以避雨的山洞,天亮时才发现那竟是一个山里的墓穴,而他躺卧的比较平坦的地方,则是落了几多灰尘的棺材板.惊魂未定的他一头撞进狭小的山谷中,以期能走到山民家中寻找一些热饭,没有想到身后就是猛然爆发的山洪.无处可逃当中,他抱住了山谷里的小树,可山洪太猛,小树也被连根拔起,人树一起卷入洪流当中.亏了他还有些水性,沉沉浮浮当中,他猛然发现了一根横挡在山谷狭窄处的断树,于是拼尽了全力,连搂带抱挣扎了上去,才算没有被冲走,终于保全了性命.
与秦巴山脉中的大难不死相比,少华先生黄山际遇可谓是死而复生.那时的黄山完全不似现在,有平坦的石路和护栏,还有如此众多的游客.但是有一点是没有改变的,那就是黄山极富变化的壮美.少华先生在黄山写生,一气下来就是数十天,还不够尽兴.一天,他来到西海写生,画到酣畅之时,完全已经忘记身在何处.画稿初成,准备退身观看,岂知他本身就在崖畔,三退两退间,一脚已踏到空处,还没有反应,人已滚落坡底.醒来时,他已身处黄山县医院的太平间中,他的旁边是一位刚过世的老太和因难产而亡的孕妇.据医院的人讲,他是被路过的游人所救,送到医院时已经没有了呼吸,院方确认他已经临床死亡并开具了死亡通知书,没有想到,在送死亡孕妇进太平间的时候,他奇迹般的生还了.
一生一死,一死而又复生,使得少华先生在险境当中多了几分镇静和自若。就是这几分镇静和自若又使他脱离了更多的险境。在游历了诸多名山大川之后,为了扑捉密林之中的光影感受,他开始走入西双版纳的热带丛林。丛林多蛇蟒,又容易迷失方向,当地的老乡一般也都不敢独自进入丛林的深处。不过,画家的身份不仅使当地政府支持他的写生采风,甚至还专门派出了两位向导一同陪他进入丛林。与往常的写生一样,餐风露宿只当是家常便饭。多日平静后的一晚,少华先生与当地向导象往常一样在丛林中绑起吊床宿营,一觉醒来,已是次日的清晨。先生早于向导醒来,朦胧中依稀看见不远处的树枝有东西在晃动,仔细定睛一看,竟然是一条海碗粗细的巨蟒,大口张开,口中的芯子足有一尺多长,开口的方向正是他们休息的所在。万分惊恐当中,他没有慌张,而是缓缓的走下吊床,躲开了一段距离。他的两位伙伴,一点没有察觉他们身边的危险,只是在少华先生石子加手势的无声的诱导中,才发现巨蟒对他们的威胁,好在他们是有些丛林生活经验的人,自然也轻易的摆脱了。事后,他们追问少华如何能如此的镇静,画家只是回答,经历的多了。
人常说多难兴邦。而对于人也常有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说法。对于少华,则有象玄奘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般数不清的劫难。在高山低谷中有,在茫茫丛林中有,即使在平坦的高途大道上也有。在后来的写生采风和游历当中,少华先生曾遭遇过重大的车祸,不仅有一位随行的工作人员以身殉职,就是他本人也被撞成了重伤,下颚被取掉了一块骨头。按常理说,先生对车应该是恐惧的,不过我们看到的是,他的车是越来越多,他的行程是越走越远了。
客居海外
70年代中期,中国大地百废待兴.因为家庭里的海外关系,少华先生来到了艺术之都法国巴黎.在教授被称为东方艺术的中国画的同时,也在慢慢解读西方艺术的油画艺术.7年后,他获取了西方艺术的博士学位,并代表巴黎市政府多次为那时被称为第三世界国家的落后地区举办义卖捐赠活动,被巴黎市政府授予巴黎荣誉市民.成为较有影响的亚裔艺术家.80年代中期,少华先生有一些台湾的朋友,极力邀请少华先生到台湾定居和发展,并承诺给予优厚的待遇,先生始终没有答应.意图在已经有了很大基础的巴黎继续他的艺术事业.不过已经关注他很久的中国大使馆则希望他能够回到祖国大陆,那时的中国更需要这样的专家人才.几经思考之后,少华先生毅然放弃了他在巴黎的优越生活,只身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此时,已经40出头的他依然是为了艺术而孑然一身,尚未婚娶.
从文化官员到专职画家
回国后,在高占祥任文化部代部长的时候,吕少华是一个地道的文化官员_社会艺术司司长.这样的职位在国内的官场其实已经是级别很高了.但从小就泡在艺术坛子里,习惯于玩笔弄墨的吕少华显然很难抽出身来埋头创作,他意识到自己可能会因为繁多的事务而导致他艺术创作的荒废,他的理想事业也将成为泡影,这是他万万不能舍弃的.于是,他多次递交辞呈,都未能成果.无奈之下,只好托病在家,才最终获准.
一身轻松的吕少华本可以有很多选择,可事实是他并没有做过多的思考,他的愿望就是直奔他的老母的怀抱,从7岁进入私塾学堂到海外归来,在近40年的岁月中,他与老母相聚的日子实在太少,是到了该尽孝的时候了.___(时至今日,吕少华对母亲的孝道依然与日俱增,为了母亲的健康长寿而不惜一切代价.)
或许是师母的板子打的太响,吕少华一生不改的习惯就是勤奋.黎明即起,日落而不息.创作是这样,行走也是这样.从90年回到陕西算起,近20年间,他的行程可以走遍几次中国,有人戏称,少华先生可谓是中国的活地图,人情熟,路线熟,变化熟.每次准备到一地市,不用看交通地图,就能准确的规划出最合理的行程路线,更令人叫绝的是,他能报的出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来曾经来过的哪怕是一个村庄的名字.正是他的勤奋,才有了他数不清的传奇经历.而这些传奇,不止关照在他的作品中,也深深的渗透在他的创业旅程当中.
2001年,作为艺术家的吕少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创业明星称号,直到2015年,先生的传奇业绩被业内和央视,及全国200多家权威媒体制作成专题和纪录片,各大杂志、网络争相报导。并在201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年鉴以一生传奇成功人士编入史册。这不能不说是艺术家的又一个传奇.而奇者常奇,一如刘海粟老先生,以93岁高龄第十次登临黄山之绝顶写生不掇。一生传奇,是前辈们的写照,也将是少华先生之与观者的期待。
—— 央视陆导(文)